- By test - In 德国世界杯阵容
【GQ 科普】為什麼「古埃及文明」那麼令人著迷?歷代王朝又有哪些重要的法老?
「古埃及文明」最令人著迷的原因來自於一種對「失落文明」的浪漫想像,那是一個我們無法親歷、卻仍遺留著實物證據的世界——金字塔仍矗立,木乃伊仍沉睡,象形文字仍閃爍著被破譯的祕密。它讓現代人感到:在科技、速度與資訊主宰的時代裡,仍有一個世界靜靜地存在於沙中,與神對話、與死亡共存。那份神祕與寧靜,正是現代人最缺乏、也最渴望的東西。而現在,奇美博物館即將展出【大英博物館鉅獻《埃及之王:法老》(Pharaoh: King of Egypt)】特展,帶大家一窺這個神秘的失落文明!
為什麼「古埃及文明」那麼令人著迷?古埃及文明是四大古文明唯一一個幾乎消失的一個文明,例如兩河流域仍保留猶太教與伊斯蘭教的傳統,印度文明保留了佛教與印度教(前身為婆羅門教),而東亞的佛教、道教現在舉凡能看到華人的地方也都能看到並體驗到;唯獨古埃及所崇拜的太陽神信仰消失了(現在全埃及有 90.64% 的民眾所信仰的是伊斯蘭教遜尼派)。雖然歐洲從文藝復興時期,人們就一直對消失的古埃及感到興趣,但其實一直要到 1822 年法國學者「尚-法蘭索瓦·商博良」(Jean-François Champollion)通過研究羅塞塔石碑破譯了古埃及象形文字的聖書體(只有通過研究古埃及的文字和語言才能夠真正理解其文化),「埃及學」這門研究才正式展開!
「拉神之子」銘文浮雕殘片,約西元前1294–1279年。(EA5602)圖片版權:大英博物館理事會-1
而古埃及文明的魅力,首先在於它對「永恆」的執著,它並不只是「一個過去的文明」,它是一種「想像的永恆」。它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將「死亡的恐懼」轉化為「永恆的信念」,古埃及人認為生命不是線性的,而是循環的,死亡並非終點,而是一場通往另一個世界的遷徙;這樣的世界觀滲入他們的建築、宗教、藝術與日常生活中,使整個文明呈現出一種令人著迷的「超越時間」感。古埃及的世界觀充滿一種近乎詩意的秩序感:尼羅河定期氾濫、帶來肥沃的黑土,象徵生命的循環與更新;太陽每天從地平線升起又落下,對他們而言不是天文現象,而是太陽神拉的旅程,是宇宙秩序的永恆保證。這種將自然現象神格化的文化,不僅讓人感受到萬物有靈的莊嚴,也讓生活本身帶著儀式性的意義。對現代人來說,這樣的思維極具吸引力——它提供了一種比現代理性更浪漫、更整體的世界觀。
沙納赫特國王擊殺敵人的浮雕,約西元前2686–2613年。(EA691)圖片版權:大英博物館理事會
再者,古埃及文明擁有極強的「視覺敘事」魅力。它的藝術充滿象徵性與規律美:壁畫中的人物總以側面呈現、神祇有著動物頭與人身的結合、墓室的色彩與構圖暗示通往彼岸的秩序——這些形象不需語言也能溝通。它們將宗教、政治與個人命運糾纏成一種視覺的神話系統。對現代觀者而言,這種極具形式感又蘊含哲理的藝術風格,恰好介於理性與神祕之間,既可被解讀,又無法被完全說明。
古埃及文明對於人類文明的發展有哪些影響?在古埃及文明對於人類文明的影響層面上,古埃及為人類文明奠定了許多基礎。它的象形文字是人類最早的文字系統之一,啟發了後來的腓尼基字母,間接影響希臘與拉丁文字的誕生;它的建築理念對希臘、羅馬乃至後世的宗教建築皆有深遠影響;它的醫學文獻《埃德溫·史密斯紙草文稿》更是人類最早系統性記錄臨床觀察的作品。甚至在哲學層面上,「靈魂不滅」與「審判」的觀念,亦在後來的猶太教、基督教與伊斯蘭教中留下痕跡。
紅冠聖蛇飾,約西元前664–332年。(EA16518)圖片版權:大英博物館理事會
古埃及文明同時兼具理性與神祕的雙重特質,對人類歷史的影響,深遠而多層,幾乎滲入了文化、宗教、科學、藝術乃至政治組織的每一個層面。它是人類第一次成功以體系化方式建構「文明」這個概念的範例——如何管理土地、規訓人民、記錄歷史、理解死亡與宇宙秩序。一方面,它在數學、天文、醫學、建築與曆法上的發展極為精密,能夠計算尼羅河氾濫的周期、設計出幾千年後仍屹立不搖的石造結構;另一方面,它又深信宇宙中潛藏著靈性秩序,每一位神祇都對自然與人事的運作負有職責。這種融合理性與信仰的精神,使埃及既有科學的理智,也有詩意的神話。人們被這種「神與人共存」的文化吸引,彷彿能在其中找到一種對未知的安慰與對永恆的嚮往。
其次,埃及在科學與技術的貢獻同樣關鍵。為了預測尼羅河氾濫,他們發展出精確的天文與曆法知識;為了建造金字塔,他們在幾何與工程技術上達到驚人的水準;而在醫學方面,《埃德溫·史密斯紙草文稿》記載了關於外科手術、骨折處理與疾病觀察的系統性知識,顯示他們早已具備臨床思維與解剖觀念。這些科學實踐的精神,為後來希臘醫學與理性思想奠定基礎。
烏里倫普塔墓室的祭堂牆面,約西元前2494–2345年。(EA718)圖片版權:大英博物館理事會
此外,古埃及還影響了藝術與政治的象徵語彙。他們的建築美學——垂直對稱、宏偉比例、神人共構——啟發了希臘神廟、羅馬凱旋門,乃至現代國家建築(如國會、博物館)對「權威與永恆」的呈現方式。埃及法老的神化統治模式,也成為後世「君權神授」觀念的早期模板。
古埃及著名的法老王有哪些?1. 哈特謝普蘇特戒指銘文「善良的女神瑪特卡拉(哈特謝普蘇特王位名),願她永生」,約西元前1472–1458年。(EA49717)圖片版權:大英博物館理事會
她是埃及「第十八王朝」的第五位法老,統治期約在西元前 1479 至西元前 1458 年,她的名字「哈特謝普蘇特」在古埃及語的意思為「最高貴的女士」,她是古埃及第二位可考的女性法老,也是古埃及一位著名的女法老。她以其聰明的政治手腕、宏大的建築計畫與巧妙的自我神化策略,在男性主導的權力結構中開闢出一條幾乎不可能的路。
哈特謝普蘇特原是法老圖特摩斯一世之女、圖特摩斯二世的王后。丈夫早逝後,她以攝政者身份輔佐繼子圖特摩斯三世,但不久便逐步鞏固實權,正式以「法老」身分登基。值得注意的是,在埃及觀念中,「法老」的形象仍與男性特質密不可分——象徵陽剛、秩序、太陽的力量。哈特謝普蘇特因此採取了極具政治智慧的策略:她以男性的王名、服飾與形象(包括戴上假鬍鬚)來強化合法性,卻又在宗教敘事中宣稱自己是神祇「阿蒙」親自選中的女兒,藉由神授權威抵銷性別偏見。
塞赫麥特女神坐像,約西元前1390–1352年。(EA63)圖片版權:大英博物館理事會
她的政績以和平與繁榮著稱。不同於多數以征戰立威的法老,哈特謝普蘇特更傾向於外交與經濟發展,這不僅象徵埃及對外的開放,也讓她的統治被視為富庶與文化昌盛的時代。在藝術與建築上,哈特謝普蘇特留下了無與倫比的遺產。她在底比斯西岸修建的代爾巴哈里(Deir el-Bahari)神殿,被譽為古埃及建築的巔峰之作——層疊式的平台結構、與山體融合的設計、以及描繪其神聖誕生與遠征朋特的壁畫,皆展現出極高的審美與政治象徵意識。
然而,她駕崩後的命運頗具悲劇性。她的繼子圖特摩斯三世即位後,試圖抹去她的痕跡——神殿上的浮雕被毀、名字被刻除、雕像被打碎,原因或許是政治清算,或是為了恢復傳統父系王權秩序。但即使在歷史上遭到抹滅,哈特謝普蘇特仍在千年後被考古學重現——她的木乃伊於 2007 年在開羅被確認,重新喚醒了這位被遺忘的女王。
2. 圖特摩斯三世可能是圖特摩斯三世的頭像,約西元前1479–1457年。(EA986)圖片版權:大英博物館理事會
圖特摩斯三世是古埃及「第十八王朝」的第六位法老,約在西元前 1479 年至前 1425 年間統治埃及。由於嫡母兼前法老「哈特謝普蘇特」透過貿易經商致富,因此國庫充沛,所以在圖特摩斯三世即位後,約從西元前 1458 年起,圖特摩斯三世進行連續不斷的戰爭,但也恢復了哈特謝普蘇特時代喪失的對敘利亞和巴勒斯坦的統治,所以被後世稱為「埃及的拿破崙」,是古埃及歷史上最具軍事天才與帝國意識的君主之一。他的統治標誌著埃及從一個富庶的尼羅河王國,正式轉變為橫跨近東的帝國強權。若哈特謝普蘇特代表了埃及的「穩定與繁榮」,那麼圖特摩斯三世則代表了「擴張與榮耀」。
描繪辛努塞爾特二世王位名的飾物,約西元前1880–1874年。(EA54460)圖片版權:大英博物館理事會
如前面介紹哈特謝普蘇特所說,圖特摩斯三世早年原本並未能直接掌權,他是法老圖特摩斯二世(哈特謝普蘇特為其王后)與次妻之子,因年幼即位而由嫡母哈特謝普蘇特攝政;哈特謝普蘇特最終自立為法老,長達二十年的攝政使他被壓抑於次要地位。直到哈特謝普蘇特駕崩,他才真正掌握實權。或許正因這段被壓抑的經驗,使他在登基後展現出極強的意志與雄心。在他正式統治後,展開了超過十七次的遠征戰役,足跡遍及敘利亞、巴勒斯坦、黎凡特甚至幼發拉底河流域,他最著名的戰役是「米吉多戰役」(Battle of Megiddo),這場戰役更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場有詳細記錄的戰爭,他親自率領軍隊,以戰術奇襲取勝,俘虜了大量敵軍並確立埃及在近東的霸權地位。此後,他建立起一套以附庸國、朝貢與軍事駐紮為核心的外交體系,使埃及成為古代世界首屈一指的帝國。
3. 圖坦卡門被霍朗赫布佔用的圖坦卡門雕像,約西元前1336–1295年。(EA37639)圖片版權:大英博物館理事會
相信大家只要一想到古埃及法老,就會立即第一個想到圖坦卡門!他的故事充滿迷離的色彩,少年繼位、青年時期就被暗殺駕崩、死後的木乃伊詛咒⋯⋯等。圖坦卡門是古埃及第十八王朝第十二位法老,在位時間約於西元前 1332 年至前 1323 年(他被暗殺時估計才 18、19 歲,也就是說他在 7 或 8 歲及登基。圖坦卡門出生於一個政治與宗教動盪的時期(這時候第十八王朝已經走入尾聲,在圖坦卡門後,第十八王朝只剩「伊特努特阿伊」、「哈倫海布」就結束了),父親是著名的異端法老「阿肯那頓」,他進行過一次宗教改革,樹立阿頓為主神,削減寺廟,減少崇拜的神,甚至逐漸走向一神教,以削弱傳統宗教祭司勢力。
圖坦卡門即位 3 年後(西元前 1331 年),在多神教傳統宗教祭司的慫恿下,也可能是實際掌權者復辟,重新樹立阿蒙神,恢復寺廟,並把首都遷回底比斯。在歷史定位上,圖坦卡門本身並非偉大的政治家或戰士,他的時代沒有重大的戰爭或改革;但他象徵著「傳統的復興」、宗教權力的重建,也代表著古埃及文化從動盪回歸秩序的過渡期。更重要的是,後世透過他的陵墓重構了對古埃及文明的想像——那份黃金、權力與死亡交織的華麗,讓他成為永恆青春與神祕美學的象徵。
然而真正掌權的,是他的顧問艾伊(Ay)與軍事首領霍倫海布(Horemheb)。在他短暫的統治下,埃及恢復了舊有的多神信仰體系,祭司階層重新掌權,首都遷回底比斯。為了強調與傳統神祇的和解,他甚至將原本的名字「圖坦卡頓」(意為「阿頓之生靈」)改為「圖坦卡門」(意為「阿蒙之生靈」),象徵信仰的回歸。這一舉動,使他在政治上成為「正統秩序回復」的象徵,雖然他本人年幼且影響有限。
國王和神祇歡慶的塑像,約西元前664–332年。(EA11496、EA11497、EA11498)圖片版權:大英博物館理事會
圖坦卡門的早逝,死因至今仍是的焦點,一種說是「宮廷陰謀」,認為圖坦卡門可能遭到暗殺、被人毒死或是被蛇咬死。但據埃及考古學家最新研究,圖坦卡門自小腳部有問題(有可能是近親通婚造成的先天畸形問題),也因此經常需要拐杖走路,在描繪他的生活的壁畫裡也有不少出現他拄著拐杖的畫面,這極不尋常,而後出土的遺物中有大量的拐杖,且均有使用過的跡象,從而佐證此一推測,因為一次意外跌傷腳,再感染了瘧疾死亡。
雖然在古埃及時期,圖坦卡門可以說一個存在感很低的法老,但直到 1922 年英國考古學家霍華德卡特(Howard Carter)在帝王谷發現了他幾乎完好的陵墓,裡面金光閃耀的面具、豐富的陪葬品、還有被影視媒體塑造出的神祕詛咒傳說,都使圖坦卡門成為現代人心中「古埃及」的代名詞。因此,圖坦卡門的歷史意義,不在他做了什麼,而在他「被發現」這件事本身,他讓人類第一次以如此具體、鮮活的方式,直視三千年前的死亡與永恆,也讓古埃及文明從考古遺跡變成了一場關於永生的文化夢境。
4. 拉美西斯二世拉美西斯二世巨像的拳頭,約西元前1279–1213年。(EA9)圖片版權:大英博物館理事會
拉美西斯二世是古埃及「第十九王朝」的第三位法老,在位時間約為西元前 1279 年至西元前 1213 年,,長達 66 年,是古埃及歷史上在位最久、權勢最盛、也最具傳奇色彩的君主之一。拉美西斯二世的歷史地位首先建立在他的政治與軍事成就上。他繼承父親塞提一世的基業,延續對外擴張的政策,最著名的戰役是與「西臺帝國」(Hittite)在敘利亞「卡迭石」(Kadesh)爆發的大戰。雖然這場戰爭最終以僵局收場,但雙方隨後簽訂了人類歷史上已知最早的和平條約——《埃及西臺和約》(Egyptian–Hittite peace treaty),這不僅展現了拉美西斯的外交手腕,也標誌著古代國際政治邁向成熟階段。
拉美西斯二世的守護神「拉-哈拉胡提」獵鷹雕像,約西元前1279–1213年。(EA1006)圖片版權:大英博物館理事會
其次,他的建築事業空前壯闊。拉美西斯二世幾乎用石頭刻下自己的存在——從底比斯的「拉美西姆祭廟」(Ramesseum)到尼羅河南岸的「阿布辛貝神殿」(Abu Simbel),再到他命名的新都城「培爾-拉美西斯」(Pi-Ramesses),無不彰顯其權威與野心。這些建築不只是宗教或政治的象徵,更是他個人形象的永恆化工程——神化自己,使「法老」不只是國王,而是活著的神。阿布辛貝神殿中那四尊高達二十公尺的巨像,正是這種「人化為神」的權力美學極致。
在宗教與文化層面,拉美西斯二世鞏固了埃及的神權體制,使法老成為政治、軍事、宗教三者的統合體。他延續對太陽神拉的崇拜,強調法老與神祇的親密關係,使信仰成為國家權力的正當性來源。拉美西斯二世的影響延續至後世的歷史記憶。他在埃及被尊為「典範法老」,其名字成為權威與繁榮的代名詞,後來多位法老都沿用「拉美西斯」之名以示效法。、
5. 塞提二世塞提二世王權坐像,約西元前1200–1194年。(EA26)圖片版權:大英博物館理事會
塞提二世是古埃及第十九王朝的第六位法老,通知時間約西元前 1200 年至西元前約 1194 年,他在埃及歷史上的角色卻顯得複雜、曖昧,甚至有些被歷史邊緣化。他的統治位於新王國走向衰頹的邊緣,政治不穩、宮廷陰謀頻仍,因此,塞提二世常被視為一位在光輝帝國餘燼中努力維繫秩序的君主。
他爭奪王位的故事可以堪稱是古埃及版的「王子復仇記」或「玄武門之變」,塞提二世是法老「麥倫普塔」(Merneptah)的兒子,但在默倫普塔駕崩後,王位繼承權出現爭議,塞提二世與另一位王子阿蒙麥斯(Amenmesse)同時宣稱為法老——學者推測,阿蒙麥斯可能是塞提二世的兄弟或叔父,曾短暫奪取南方(底比斯)政權,使塞提二世一度失勢。這場鬥爭反映出第十九王朝後期的權力鬆動,也代表著由拉美西斯二世時期建立的強大中央集權體制,已開始被內部貴族與地方權力所侵蝕。
塞提二世王權坐像(局部),約西元前1200–1194年。(EA26)圖片版權:大英博物館理事會
塞提二世並非一位開創性的君主,他的統治被視為從強盛走向分裂的過渡期。在他之前,埃及仍能維持強勢的國際地位;而自他之後,政權混亂、王朝衰退、經濟疲弱、貴族與神職勢力抬頭。這位法老既沒有足夠的力量恢復帝國榮光,也無力阻止衰退,因此他的歷史角色更像是一個「守靜者」——他努力維持秩序、延續宗教儀式、保持王權象徵,但無法扭轉結構性崩壞。
儘管政治成就有限,塞提二世的陵墓壁畫卻是新王國晚期藝術的重要標誌。其墓室中的《冥界書》場景仍延續了拉美西斯王朝的華麗風格,但線條更細膩、色彩更柔和,顯示出晚期埃及美學開始轉向內斂與宗教化的特質。他的名字也出現在許多小型文物與浮雕上,常與神祇並列,顯示他仍試圖維繫「法老即神」的傳統。
6. 亞歷山大大帝阿蒙涅姆赫特四世向亞圖姆神獻祭的銘牌,約西元前1808–1799年。(EA59194)圖片版權:大英博物館理事會
亞歷山大大帝就不用多說了,他雖是馬其頓的國王,卻在古埃及歷史上留下了極為深遠的烙印。他對埃及文明的影響,不在於摧毀,而在於重新定義了「埃及」作為文化與世界秩序一部分的意義,亞歷山大大帝象徵文明的融合與轉譯——他讓埃及從一個封閉的神權國度,進入希臘化世界的開放格局。當亞歷山大在征服埃及時,埃及早已歷經外族(亞述、波斯等)所統治過,所以當時埃及的民族信心脆弱。而他進入埃及的方式異於征服者——沒有屠城,沒有焚毀神廟,反而以尊敬的姿態向埃及神祇致敬,並親自朝拜阿蒙神,這不僅是政治策略,更是他對埃及宗教心理的深刻洞察;透過這個行動,他在當地被視為合法的法老,既征服了土地,也征服了信仰。
塞提一世的沙布提俑,約西元前1294–1279年。(EA22818)圖片版權:大英博物館理事會
亞歷山大最具象徵性的遺產,是他建立的城市港口城市「亞歷山卓」(Alexandria),這座城市後來成為希臘化世界的文化中心、學術重鎮與海上貿易樞紐。亞歷山卓融合了希臘的城市規劃理念與埃及的地理優勢,其後建成的「亞歷山大圖書館」與「燈塔」成為古代世界的奇蹟。從那一刻起,埃及不再是只有金字塔與法老的國度,而是成為連接東方與西方的智慧之橋。這種「希臘化的埃及」正是托勒密王朝(Ptolemaic Dynasty)出現的前奏——亞歷山大死後,他的將軍托勒密(Ptolemy I)掌控埃及,建立了長達三百年的希臘化王朝「托勒密王國」,最終以「克麗奧佩脫拉七世」(Cleopatra VII,俗稱的「埃及豔后」)畫下句點。
大英博物館 x 奇美博物館《埃及之王:法老》特展奇美博物館繼去年《從拉斐爾到梵谷》大展轟動全台後,2026 年更將與大英博物館合作推出超級大展《埃及之王:法老》,集結 280 件稀珍藏品,從黃金珠寶、陪葬珍品、神廟建築到巨型石雕。此次策展以「帝王視角」出發,透過七大主題──「埃及:法老的國度」、「從神而來」、「身為大祭司的王」、「王室」、「統治埃及」、「埃及與世界」、「永生」,探索法老的多元角色。
大英博物館此次精選 280 件展品,歷史橫跨近 3,000 年,從古埃及第三王朝至滅亡後的羅馬時期,涵蓋 56 位法老統治期間的文物,包括拉「美西斯二世」、「圖坦卡門」、「女法老哈特謝普蘇特」、開闢埃及最大疆土的「圖特摩斯三世」、外族統治者「亞歷山大大帝」等。展品種類豐富多元,涵蓋珠寶、陪葬品、石雕、棺木與文書信件等,另外還有「塞提二世坐像」則為大英博物館保存最完整的法老雕像,以及戰爭女神「塞赫麥特」的 6 尊獅首神像。
【展覽資訊】展覽名稱:大英博物館鉅獻《埃及之王:法老》(Pharaoh: King of Egypt)展出地點:奇美博物館 一樓特展廳展覽時間:2026 / 1 / 29~2027 / 1 / 10,9:30~17:30(週三、除夕休館)票價:全票 580 元、優惠票 480 元、早鳥票 380 元(2025 / 10 / 20 中午 12:00 起限量開賣)延伸閱讀:
繼續閱讀【GQ科普】《創:戰神》AI 入侵,深度解析 Tron 宇宙:電玩遊戲機激發靈感、片名也藏含義!【GQ科普】《創》的龐大世界觀
By CY和Daniel Hsu繼續閱讀【GQ科普】從《中文怪物》看語言文化:中文到底有多難?史上有哪些超鬼語言怪物?【GQ科普】YouTube 節目《中文怪物》
By CY和Daniel Hsu繼續閱讀【GQ科普】解析「面具 X 恐怖片」的世紀糾葛:從科學怪人到殺人魔,為何都帶著面具?解析「面具 X 恐怖片」的世紀糾葛
By Daniel Hsu和C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