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y test - In 德国世界杯阵容
人民海軍主要炮艇(護衛艇)簡介
萬山海戰後的「先鋒」號,此時尚未換裝蘇制武器
「舞鳳」號內河炮艇
排水量:105噸
主尺度(米):36.5(垂線間長)x6.0x0.6
動力方式: 一座燃煤水管鍋爐配合兩台三脹式蒸汽機,250馬力,雙軸推進
最高航速:11.8節(一說日軍時代只有5節)
武備:英制6磅(57毫米)艦炮x2、日制13.2機槍x1(國民黨軍時代)
本艦原為葡萄牙駐澳門內河炮艇「澳門」(Macau)號,1909年由英國建成後運至香港組裝,次年服役。1943年8月由日本購入改名「舞子」,部署於廣東內河。抗戰勝利後由中國海軍接收改名「舞鳳」號,1949年10月22日起義加入解放軍,後由中南海軍編列舷號為3-522,屬炮艇序列。推測於1950年代中期退役。
42噸炮艇
排水量:42噸
主尺度(米):1.34x3.81x1.75
動力系統:三台美製GM型柴油機,495馬力,三軸推進
航速:12節
武備:12.7機槍x3
本型艇江南造船廠根據軍委海軍命令利用庫存內燃機等設備設計試製的小型炮艇,設計中參考了日式炮艇和蘇聯專家提供的資料,共建造2艘。1950年12月初開始設計,22日正式開工。1951年3月18日第一艘炮艇成功下水。3月24日第二艘炮艇下水時因設計計算中的錯誤導致傾覆。在進行了認真的總結和改裝後,當年10月和11月,兩艘炮艇成功通過驗收試驗交付海軍。
43噸炮艇
排水量:43噸
主尺度(米):21.73x4.10x1.1
動力系統:3台美製GM6-71型柴油機,495馬力,三軸推進
航速:11.7節
武備:日制單25機關炮x1、美製單20機關炮x1、12.7機槍x1
本型艇為海軍青島造船廠(今4808工廠)試製的小型炮艇,1951年5月開工,次年年初建成。本型略大於江南造船廠建造的版本並用機關炮取代機槍提高了火力。為解決青島基地缺乏巡邏艇的問題,之後又續造了7艘,由於GM主機庫存有限,最後4艘改為使用海格力斯發動機。
52甲炮艇
排水量:50噸
主尺度(米):24.64x4.25x1.16
動力系統:三台美製GM6-71型柴油機,495馬力,三軸推進
航速:12節
續航力:500海里
本型艇為吸取42噸炮艇經驗設計後批量生產的巡邏炮艇,1952年間由江南造船廠建造20艘,青島造船廠建造6艘,建成後迅速承擔其沿海巡邏、護漁等任務。受日制炮艇的影響,該艇的駕駛台設計為半潛式,後在53甲炮艇上取消。該型艇在武備上多數為蘇制25毫米機關炮兩門和機槍兩挺,部分艇為加強火力將前主炮改為37毫米炮,並能投放小型深水炸彈或使用小型掃雷具。
52甲炮艇,其特徵是前甲板的半潛式駕駛室(題圖)
53甲炮艇
排水量:50噸
主尺度(米):24.64x4.25x1.16
動力系統:兩台GM64HN9型柴油機,450馬力,雙槳推進
航速:11節
續航力:500海里
本型是52甲炮艇的改進型號,主尺度保存不變,取消半潛式駕駛台後在指揮台增設了有全套駕駛設備的露天指揮台與人力舵,將動力改為雙機雙槳,艦炮改為蘇制37炮和美製20炮各一門。1953年1月第一批15艘在江南造船所開工,10月全部完成。1953年7月起開工第二批21艘,次年3月全部完成;其中12艘由江南廠建成半成品後運輸至廣州組裝生產,1954年10月完成。由於GM主機庫存不足,中南海軍使用12艘改用150馬力海格里斯主機,航速下降至10節左右。
54甲炮艇
排水量:50噸
主尺度(米):24.64x4.25x1.16
動力系統:兩台GM64HN9型柴油機,450馬力,雙槳推進
航速:11節
續航力:500海里
本型艇由53甲艇修改設計而來,由江南造船廠共建造14艘,其中4艘在廣州工地建成供中南軍區海軍使用。與53甲艇的主要區別為廚房改設於主甲板之上,輔機則由8匹汽油機改為8匹柴油機。52甲、53甲和54甲炮艇被海軍統稱為50噸炮艇,在解放沿海島嶼和巡邏護漁作戰中立下了汗馬功勞。1954年2月,50噸炮艇擊沉國民黨軍「利達」號運輸船,11月又拖帶魚雷快艇出擊一舉擊沉「太平」號護航驅逐艦。電影《怒海輕騎》就反映了人民海軍50噸炮艇的戰鬥英姿。
52甲、53甲、54甲被統稱為「50噸炮艇」
55甲高速炮艇
滿載排水量:75噸
主尺度(米) :25.5x6.06x1.4
動力系統:兩台為M50ф-1柴油機(2x1200馬力),兩台為3Д6型(2x150馬力)或3Д12型(2x300馬力),四槳推進
航速:22節(後主機為3Д12時)
續航力:500海里/11節
武備:蘇制雙37艦炮x2、12.7機槍x2
本型艇為借鑒6602型魚雷快艇艇型設計的高速快艇,分為青島造船廠建造的木殼型(首艇1956年1月建成,共4艘)及批量建造的鋼殼艇(首艇1955年12月建成由滬東造船廠建成),也被稱為「75噸炮艇」。由於設計經驗不足,該艇雖採用了高速滑行艇線型,但實際航速只有22節,儘管如此仍較50噸炮艇有很大提高。鋼殼艇之後又由求新造船廠建成20艘,大連造船廠建成20艘,廣州造船廠組裝並建造34艘(包括22艘是大連造船廠建造的半成品),並有26艘援助越南。
1958年9月2日凌晨,3艘55甲炮艇在金門海域一舉擊毀蔣海軍「沱江」艦,成為「小艇打大艦」的典型戰例。
55甲炮艇的代表——海上猛虎艇
0105型護衛艇
排水量:110噸
動力系統:4台M50ф-3柴油機,4800馬力,四軸推進
航速:30節
武備:蘇制雙37艦炮x1、蘇制雙25艦炮x2
本型艇及0108、0109、0110等艇,均為1958年海軍各艦隊(基地)自行設計建造的試驗型高速護衛艇,又統稱為「100噸護衛艇」。0105型艇由旅順基地、海軍機械學校(今海軍工程大學)和海軍401工廠(今4810廠)聯合設計建造,又稱「202護衛艇」,共建成三艘。首艇1959年1月開工,5月下水。與其他100噸艇和0111系列艇相比,該型艇的主要特徵是無尾炮,僅有一門雙37炮和兩門雙25炮。
本型艇中的595艇於1964年由滬東造船廠被改裝為404燃氣輪機的試驗艇,由於燃氣輪機技術不成熟,所以該艇直到1971年才完成試航,1977年改作交通艇,該試驗艇的突出特徵是帶有煙囪。
0105改燃氣輪機試驗艇
0108型護衛艇
排水量:110噸
艇長:33.5米
動力系統:4台M50ф-3柴油機,4800馬力,四軸推進
航速:30.4節
武備:蘇制雙37x2、雙25x2
本型艇由青島基地和海軍301工廠(今4808廠)設計製造,又稱「81炮艇」,1958年11月開工,1959年底交付,僅建造一艘。該艇在線型設計上參考了由國民黨海軍起義而來的「海鯨」號快艇(原德制S-2型魚雷快艇)。
0108護衛艇
0109型護衛艇
排水量:105噸
主尺度:35.66x5.2x1.6
動力系統:4台M50ф-3柴油機,4800馬力,四軸推進
航速:32節
續航力:640海里/18節
本型艇是東海艦隊修造部和海軍101工廠(今4805工廠)聯合設計的0109型護衛艇,首艇於1958年12月建成,是100噸護衛艇中首先建成的型號,也是我海軍第一款圓舭高速護衛艇,並首次採用了玻璃鋼駕駛台,解決了鋁合金駕駛台中彈飛濺和鋼質駕駛台重量過大的問題,共建成10艘。
該型艇在設計中為突出火力,曾考慮過使用57毫米戰防炮改造為雙聯炮、加裝「喀秋莎」火箭炮、加裝迴轉式魚雷發射管等多種方案,最終選擇將兩門陸用57炮管結合的形式自製出雙57艦炮作為前主炮,後主炮則選用制式的蘇制雙37艦炮,仍然裝備有450毫米魚雷發射管兩根(後拆除)。
該型艇服役後,在東南沿海對敵鬥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1965年「五一海戰」中四艘參戰艇全部為0109型,「崇武以東海戰」中參戰的6艘護衛艇中也有4艘是0109型。
0109型標誌性的雙57炮與駕駛台
0110型護衛艇
排水量:120噸
主尺度:35.53x5.48x1.6
動力系統:4台M50ф-3柴油機,4800馬力,四軸推進
航速:28.5節
續航力:650海里
武備:蘇制雙37x2、14.5機槍x2
本型艇是南海艦隊修理部和海軍201工廠(今黃埔造船廠)聯合設計的護衛艇,首艇於1960年建成,共建成3艘。該艇在設計中曾試裝「喀秋莎」火箭炮,後拆除。
0111型首制艇
正常排水量115噸
艇長:38.78米
動力系統:4台M50ф-3柴油機,4800馬力,四軸推進
航速:30.2節
武備:單57高射炮x2、雙25艦炮x2
由於各艦隊的「百花齊放」各有長短,不能統一訂貨批量生產,所以在總結各艦隊100噸護衛艇和50、75噸護衛艇的優缺點後,海軍於1959年9月提出了0111護衛艇的戰術技術任務書,並於1960年2月交由大連造船廠進行施工設計和試製。這也是大連造船廠首次擔負軍用艦艇設計任務。1961年11月,首制艇建成,主炮選用陸軍C-50高射炮改造而成。然而由於超重,該艇最高航速只能達到28.5節。故海軍委託708所進行改進設計。船廠也通過多次調整,終於將正常排水量降至115噸,航速突破30節。
1962年底,海軍通過實船使用和觀摩評比,最終決定在0111首制艇基礎上進行改進,定型為海軍新型護衛艇。1963年7月由國務院軍工產品定型委員會正式批準定名為「62型高速護衛艇」。
0111首制艇
0111甲/0111乙型護衛艇
正常排水量:115噸
主尺度(米):38.78x5.3x1.43
動力系統:主機為4台M50ф-3型柴油機,4800馬力,四軸推進
(乙型其中兩台主機改為12V-150型柴油機,每台300馬力)
航速:30節(甲型)/21節(乙型)
續航力:600海里/18節
1962年初,708所接到設計0111甲型護衛艇的任務,要求嚴格控制排水量,年底確定0111為新型護衛艇後,又要求更換主炮為雙37炮並修改甲板室。1962年12月,首批3艘0111甲在大連造船廠開工,到次年5月先後完工,全部援助朝鮮使用。同時,1963年8月起黃埔造船廠開始建造0111甲南方型,主要區別為撤去供暖設施並加裝電風扇和冷藏艙。目前保存在廣州黃埔的3-611「海上英雄艇」就是一艘由大連造船廠建造的0111甲型艇,該艇在70年代加裝了裝配有觸發引信的火箭深彈炮,用以加強反艦火力。
由於0111甲型使用的輕12V-180柴油機(仿製M50ф-3型)壽命只有400小時,不適宜作為巡航機使用。故部分艇建造時將後艙主機改為兩台12V-150(仿3Д12)柴油機,被稱為0111乙型。
加裝反艦用火箭深彈炮的海上英雄艇
0111丙/0111丁型護衛艇
1963年9月,上海柴油機廠試製成功成功重12V-180柴油機(1000馬力),1965年大連造船廠將其作為後艙巡航用主機設計建造了0111丙型護衛艇(1965年1月~5月)。丙型排水量上升約6噸,而主機功率下降,所以速度只有28.5節。
由於重12V-180柴油機的產量有限,國內從西德進口了MD-820DB發動機(1300馬力)作為62艇巡航機使用,稱為0111丁型。首艇1965年2月開工,年底完工。試航中最高速度超過30節,由於試航中尾部出現了較高的波峰故而開始加裝尾部壓浪板,安裝壓浪板後航速又提高了0.6節。壓浪板的使用後來向其他型號的0111進行了推廣。
大批量建造的62丙型護衛艇
0111丙II/丁II型護衛艇
本型為總結1965年「八六海戰」、「崇武以東海戰」中62艇參戰經驗和平時使用經驗,設計的改進型62護衛艇,根據後主機的不同被稱為丙II和丁II型。與丙/丁型相比,該型進一步縮小了甲板室尺寸,將雷達改為351型(即仿蘇聯「列雅」雷達),主桅改為可倒式。這一型號也是62系列中生產數量最多的一款,總數超過200艘,並出口突尼西亞、柬埔寨、朝鮮、孟加拉、埃及、斯里蘭卡等多個國家。
0111S型反潛護衛艇
排水量:128噸
主尺度(米):41.08x5.3x1.5
動力系統:4台輕12V-180型柴油機,4800馬力,四軸推進
(SII型後主機改回重12V-180,每台1000馬力)
航速:30節
本型為70年代初大連造船廠在62艇基礎上研製的反潛型護衛艇,艇體加長並加裝聲納和火箭深彈等設備。首批兩艘1972年1月開工,年底建成。兩艇的火箭深彈布置方式不同,一艘為前主炮後和艇艉各一門迴轉式,一艘為前主炮前兩門固定式,艇艉一門迴轉式。1975年後又建造了20餘艘改進後的SII型,後主機恢復為重12V-180,火箭深彈炮僅有前主炮前兩門。
0111S型反潛護衛艇(首批)
62-1型護衛艇
排水量:135噸
艇長:41x5.3x1.5
動力系統:4台12V-180柴油機,四軸推進
航速:30節
續航力:750海里/16節
80年代海軍決定在0111S型艇基礎上,改善生活條件和居住性,並進一步提高適航性,由廣州船舶及海洋工程設計公司和桂江造船廠設計出新型艇,定名為62-1型護衛艇。新型艇的改進主要有:增加淡水儲量,加裝空調裝置,增加減搖鰭,改善了艇員的工作、居住和生活條件;在露天式艇橋的前面和兩側加裝擋風玻璃窗,改善了指揮台的工作環境;在後機艙設立了一個相對安靜的監視室,並設有空調,改善了輪機兵的工作條件。1985年7月首艇在桂江造船廠開工,次年10月交船。1990年代進行了批量生產。批量生產的62-1型又稱62-1G型,艦橋改為全封閉式。服役20餘年之後,目前該型艇已開始陸續退役。
62-1首制艇
推薦閱讀:

